台灣投資界有最流行的兩個字:「存股」。
不知道是由誰先開始這個講法的,不過在近幾年開始真的很流行
「存」的概念是很好的,與存錢、儲蓄的概念相似,意思是在資產累積的階段盡量把錢省下來,好為未來退休做準備
那「股」的意思呢?
通常會挑選幾檔‘’殖利率‘’好的股票作為存股標的
最常被挑選的存股標的就屬「金融股」了。
金融股被認為是殖利率高的產業類股
常常配的殖利率都在5%附近,高的時候有些股票會配到7%以上
而除了高殖利率外,另一個大家會選擇金融股的原因就是:「金融股不會倒,政府會救!」
這邊我們先不討論高殖利率可能會賺了股息賠了股價的問題。
這篇我們要來討論的重點是:
「金融股難道真的不會倒嗎?」
中興銀行600億黑洞虧損
民國89年中興銀行(代號:2846)爆發台鳳公司授信弊案
民眾得知之後開始瘋狂擠兌,就怕存在中興銀行的錢領不回來
當時的負債達到640億元
中興銀行後來以71億賣給聯邦商業銀行,依舊虧損570億多
政府花六百億救中興銀行,等於全台灣每人平均支付2600元。約等於台灣一年總預算歲出的3.75%。
政府的錢是要救中興銀行的債主以及存戶等等,不包含股東
所以中興銀行被聯邦銀行併購後,中興銀行的股票不能換成聯邦銀行的股票
因此中興銀行的股票只能變成壁紙了
新聞:中興銀今改掛聯邦銀招牌
寶華銀行
民國96年,寶華銀行碰上金融風暴又受到雙卡風暴的衝擊,存款、放款大量流失
負債高達246億元,最終改善不了虧損狀況,不得不由中央接手。
寶華銀行最後由星展銀行接手
中央的金融重建基金共賠了445億
與中興銀行一樣,這些錢是要歸還給債權人,並不包括股東投資人
所以寶華銀行的股票也變成了壁紙
存金融股並非絕對不會虧錢
「你是忘記了,還是害怕想起來?」
許多人的觀念是銀行出事了,政府會救,金融股不會倒閉
所以許多投資人都抱持著這種心態買入金融股
可能從年輕買到老,手上全都是金融股
就與一些投資書教的一樣,N年存了X張金融股一樣
可是從歷史來看,這些銀行最終還是倒了(除了文中提到的,還有高雄中小企銀、台東企銀、花蓮中小企業銀等)
政府最終也救了,但是救的都是把錢存在銀行的民眾
所以如果是存錢在銀行的人講出不怕銀行倒掉還比較有道理,畢竟存錢與買銀行股票的股東風險本來就不同了
如果存錢在銀行,銀行說倒就倒,錢要不回來是多可怕的事啊!
而股票就是賺錢時股東一起分享獲利,虧損時股東一起承擔損失,所以當銀行倒閉時,股票變成壁紙也不奇怪了
上面提到銀行倒閉事件都離現在有點年代了,所以許多年輕投資人根本沒經歷過那個時候,所以覺得金融股不會倒,甚至在每次下跌都覺得是買進的好時機
投資個股的風險是非常大的,會有歸零的可能,並不是金融股就有所謂的免死金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