再平衡的英文是 rebalance
我們的資產組合不一定全部都是股票,舉例:有可能60%股票,40%債券
然而時間一拉長,股票可能漲比較多,債券漲比較少
這時候比例可能變為 63%股票,37%債券
這時我們就會把3%股票賣掉拿去買債券
然後把比例重新調整為 60%股票,40%債券
這個動作就叫做「資產的再平衡」。
可是這時有人就會提出疑問了
「可是現在剛好是股票牛市欸!賣掉很虧欸」
「等到我再賺多一點再賣股票,而且現在債券殖利率那麼低,幹嘛還買債券」
對再平衡的了解及應用
常聽到有人在開玩笑的說:
「股票其實不難啊,只要低點買,高點賣就可以了。」
你可能會覺得這個人講話沒參考性也沒建設性
但是,其實再平衡就是類似低點買高點賣的一種作法
當60%股票,40%債券的投資組合變成 65%股票,35%債券時
這時候就是股票變的相對貴了,也可以說是相對高點了
這時候再平衡的話,就可以把貴的股票賣了,拿去買較便宜的債券
有人可能會問:
「但是如果這時候股票繼續變貴呢?不就少賺到了?」
我們就是因為不知道何時股票會漲或會迭所以才要資產配置。
如果真的有人能夠看的出來哪時股票會漲、漲多久,這時候就不需要資產配置了,也不需要再平衡了,反正只要知道準備漲時就買股票,準備迭時就賣股票就好了。
然而多項研究證明,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預知股市的走向。
回到剛剛的話題
如果真的賣掉股票後買債券,股票又漲上去了怎麼辦呢?
答案很簡單啊!就是繼續賣股票維持比例呀!
再平衡這件事情就是一體兩面的
要是股票跌了,股債比變成(股55%,債45%)時,你就也可以賣掉債券買股票呀
這樣不就等於低買了嗎!
但是這時候會產生幾個問題:
到底多久要再平衡一次?
需要每天盯盤然後再平衡嗎?還是以年為單位再平衡?
還是股債比例超過幾%的時候再平衡呢?
再平衡的最佳頻率
vanguard做過一個研究
研究方法是 股、債各配置50%
然後從1926年開始到2014年截止
分為
1.每年再平衡
2.從不再平衡
看看兩組的結果有什麼區別
可以看出來從未再平衡的投資組合年化報酬有8.9%,高於每年再平衡的8.1%
可能這時候有人就會覺得那幹嘛再平衡?直接不平衡就好了啊,報酬還比較高
可是未再平衡的波動是13.2%,高於每年再平衡的9.9%
雖然再平衡的組合輸了0.8%,但是波動卻大幅下降了3.3%,大大降低了風險!
其實這也很好理解,因為股票的報酬本來就會高於債券,但是風險較高
如果不再平衡股票,投資組合中股票就會一直佔大部分比重,報酬高一點但是風險高很多點!
那現在把每年再平衡改成每月、每季再平衡,來看看報酬與風險會變成怎樣。
可以看出不論是每月、每季、每年再平衡,他們的報酬與波動都很接近,幾乎沒差別。
但是與從不再平衡可是差很多,只要有再平衡都能大大降低波動
所以我們得到結論:
不論 每月、每年、每季 再平衡都好!都比起從不再平衡來得好!
那現在換一個方式
如果當漲跌達到一個閾值(Threshold)後再平衡呢?
像是如果股票部位累積漲跌 1%、5%或10% 時再平衡呢?
從上圖可以得出
不同閾值加上不同時間再平衡好像差異都不大。
差異最大的還是有再平衡與沒再平衡的差異。
結論:最好的再平衡頻率為多久?建議為:每年。
我們可以在此總結幾個重點
- 再平衡前,要先設定好自己資產的比例,像是 股:債=6:4。
- 再平衡是一種機械化的做法,幫助大家有紀律的買低賣高,只要「定期」調整回自己設定的比率即可,不需要看什麼技術指標來決定賣出與否。
- 關於「定期」應該是多久,從上面的研究顯示,不論多久再平衡一次都可以,只要有再平衡就能有效降低風險。
- 每月或每季再平衡會很麻煩,而且過高的轉手率也會增加成本,但是也沒因此增加報酬,所以最合適的再平衡建議為:每年。